——记灵璧县第一中学教师罗石
“觉得自己虽然教了二十多年书,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才刚刚开始,自己要做的事很多。”——罗石
2008年,罗石完成了苏州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业,他选择再次返回故乡——灵璧县,重新开始了自己新的教育行程。
在这之前,他已经在教育路上跋涉了十几年。
上世纪80年代末,从灵璧师范毕业后,罗石在离家十多里远的官庄中学一呆就是八年,直到这所学校被撤并。初登讲台的他有着一股“近乎偏执且不太成熟”的教育热情。“在那间十几平方的小屋里,我把惠存在精神世界里一个个飞翔之梦放飞,在真率苦淡的底色上书写着甚为自得的人生诗意。”业余时间,罗石也没有忘记提升自己,仅用两年时间,他就通过了本科段自学考试并获得了学士学位。
官庄中学撤并后,他来到自己的初中母校——向阳中学。这一呆又是八年。直到2005年,他考入了苏州大学攻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2008年,研究生毕业后,罗石回到了灵璧,走进了灵璧一中的校园。一方面因为父母妻儿都在那儿,另一方面则是对故园的怀恋。
返回故乡,重登讲台。历经三年的学习,罗石在教育上更多了一些自觉地找寻,他说自己“现在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春天里 随《教桴论坛》一路启程
2009年4月,灵璧一中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成立了“教桴论坛”。
罗石介绍说,“教桴”自有教海泛舟之意。“桴”还有鼓槌之意。成语有“桴鼓相应”,比喻相互应和,配合紧密。取名《教桴论坛》,就是希望广大教育同仁能在“教桴”论坛这一平台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希望执意三尺、真诚守护纯真教育理想、愿将自己的生命经由原生的教育现场而获得意义的校园守望者们,能够在这里找到道义相勖的人,让彼此在高层次的精神交流中相互激励、彼此欣赏。”
4月19日,论坛正式成立,还特邀了北京教育研究院王晓春教授就班主任工作作了专题报告。而此时,在罗石的心中,一个创办论坛刊物的想法萌生了。于是他把这个想法汇报给学校领导,得到了张元席校长等校领导的支持。
“办刊的目的就是想促进教研和读书。要想做一个好的老师,就一定要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只有自己的专业发展,才有学生的良好发展。而一个不读书的老师,很难想象会写出好的文章,更不用说搞教科研了。”罗石说。
5月13日,《教桴论坛》工作正式启动。罗石被学校认命为主编,其他编辑人员则由部分中层领导、学科组长、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组成。
“论坛是季刊,包括卷首语、教桴视点、管理广角、教学研究、教育随笔、纵横阅读、校园资讯几个部分,主要突出教研特色。经费主要由校方解决,包括编辑人员的加班费和作者的稿费。”
第一期《教桴论坛》的筹备自13日到出刊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大家热情很高,办事也很有效率。接近3年过去,如今论坛已经出了10期。
《教桴论坛》的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有些困难也是意料之中的。比如基本稿源尚能维持,但可供筛选的余地不是很大,优质稿件相对不足,所以编辑们都很辛苦,在修改和加工方面花的功夫较大,这些工作也赢得了编者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相互信任的理解,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刊物质量。令人欣慰得是,和周边学校的刊物相比,《教桴论坛》在教研特色上的成果还是突出的,《教桴论坛》在宿州市去年年末举行的校刊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
[pagebreak]
“在大家付出全部努力而坚持工作的每一个瞬间,都会在我们生命的深层涌现出真实的欢喜和真切的充实。”在日志中,罗石这样写到。
《葡萄园》下 和学生一起成长
除了办论坛,促进老师们的读书热情,罗石还一直想办个读书沙龙,也买了几百元的书,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形,于是他把那些书送到《葡萄园》(一中的校报,主要面向学生)。让他感到高兴得是,班里不少的孩子很喜欢读书。
关注学生读书的同时,罗石同样关注他们的写作。让学生写随笔,坚持人人批改,一周一篇,而且取消了以前简单地打等级打分数的做法,不论学生的随笔质量如何,他都坚持给每一个学生写评语,力图给学生以人生的教益和写作的启示。这其中不无他企图淡化应试教育的良苦用心。这项随笔作业不命题,规定可以随便写。但他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学生缺少生活,不善于表达。
“有些学生喜欢写一些人生感慨,但是往往空洞无物。我一直想利用早自习或者在课堂上拿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交流一下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但迟迟没有做。”罗石感到有些纠结,现在学生功利性学习太重,要开展语文活动时间太有限。
在罗石看来,学习和生活永远是一个互相滋养的过程。2011年,他带的高三班即将毕业,在《给高三(1)班同学最后的话》里他这样写到,“每个人都有自己天赋使命。让我们珍惜机会,在生命里有一份自觉担当。生活是伟大的导师,永远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矫正自己,也让生活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正是有这样的一种理念,他和学生们几乎是没有距离的,不少学生都亲切地喊他“老罗”。
在上好课的同时,他也努力尝试对学生实行一种平等式的态度——尊重学生,把他当成一个活生生的、处于发展中的人来看待,而不是对他居高临下,搞命令主义。在他看来,命令主义、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根本上是违背教育精神的。
于是,在给学生发短信或QQ留言时,他总会把自己的名字认真注上;布置作业时,他会与学生们商量,什么时候交作业合适,针对一些特别情况的学生,还要留有余地,做到尊重差异。
当然,尊重不代表对学生的错误姑息纵容,罗石更在意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力求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学生出现问题后,他总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把责任一下子推给学生。
对于学生,老罗可能并不是一个严厉的老师,但绝对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好老师。班里学生胡玉璞说起一件事,有一次他在老罗的语文课上睡着了,刚好被点名叫起来回答问题,他直接说了一句:“我刚刚睡着了,没听清问题。”而老罗则回了一句:“对不起,打扰你休息了。”两人的话刚落,全班一起笑了,班级里的睡意全无。
“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但不以分数论英雄。自己感觉做得还不够好,课堂教学可能是我以后一个阶段要着力的地方。”罗石说,自己这几年的收获比以往二十年似乎都要多。“所谓的成就感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自己和学生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成长过程。”
回到一中已经接近4年的时间,罗石觉得他给予学生们最多的不是书本上、考试所需要的知识,而是对同学们的尊重和鼓励。“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和创造,鼓励他们能够唤起对学习知识和参与生活的热情,我们之间的最大收获也应该就是这位同学所讲的师生情和友情。”
[pagebreak]
海德格尔说:“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故乡最玄奥、最美丽之处恰恰在于这种对本源的接近,绝非其他。”
结合自己的经历,罗石对于海氏的这句话感触颇深。对于他,“艰辛的漫游之后,温情款款的故园确实是可以安放身心的理想所在。”
从官庄中学,到向阳中学,再到苏州大学,再到灵璧一中。从苏大回来,他一直认为自己回到家乡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一直认为自己非常幸运。
“一个乡土情结笃厚的人能回到家乡重新得到一方成就功业的舞台真是莫大的幸事。”所以,他对于回乡带着更多一份虔诚,在那么多年的教育路途的跋涉后,更多时候,他总是在思考——能否在一中让自己在这三尺讲台上获得学生们由衷地认可。
他尝试培养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边还在反思自己“松”得还不够,没有真的能够放下老师的架子,没有能够和大家真正的实现平等交流,真正的让大家自主。
他努力在语文课堂之外点燃学生对美和生命的认识。针对很多家长和老师把早恋视为洪水猛兽的情况,他又反思到规律就是麦子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得熟,要不熟,它瘪了也得熟。如果不遵循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给学生以恰当的教育和指导,学生的爱情观可能就会是一个瘪了而成熟的状况。“爱情教育是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
他对学生们的尊重也赢得了学生们的理解和尊重。一名高三学生写给他一封信中说到:“两年多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我多么希望时间能倒流,那样我们又可以在一起共同学习了!”
返回故园,幸得一方讲台,可以点播理想;更有《教桴论坛》,可以得师齐贤。这份虔诚,让他对教育事业更多了赤忱之心,他是故乡这片土地的寻梦人。
他对于故乡和教育的赤忱之心也慢慢溶解进他的课堂。作为老师,他说自己期望着更多的学子能够走出这片土地,到外面的世界放飞梦想;同样也希望他们能够回家,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还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