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南大学新申报的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正式通过教育部审核,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筹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是江南大学围绕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转型发展,调整优化整合学科专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江南大学“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为目标,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营造创新型专门人才培育的新环境,不断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水平,受到教育部的高度肯定。
优化专业结构设置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江南大学成立专业建设与发展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出台了《江南大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在全国高校普遍尚未主动进行专业布局调整之际,率先开展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建设工作。
在稳定学生总体规模的前提下,按照“凝练方向”和“集中资源”的要求,招生专业数量从原有的63个调整为51个,同时,申报开设了生物技术、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和临床医学等新专业。学校通过建立健全专业建设的保障机制,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改善教学基本条件,推进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强化教学过程及管理,加大教学经费投入,陆续建成的国家级和省级品牌特色专业达学校本科专业总数的43%以上。
“卓越课程”让本科课堂“动”起来
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江南大学启动“卓越课程”建设工程。区别于一般的教与学的模式,卓越课程要求学生课外训练时间与课堂学习时间比例不低于2∶1,课堂讨论时间不少于课程总学时的30%。此外,要求加大课外辅导、答疑在课程教学环节中所占比重,每门课程的课外辅导与课堂教学时数比例不低于1∶1。课堂互动、随堂作业、随堂测试、调查报告、期末考试成绩以及相关创新实践成果等都将构成学生课程考核的成绩。
“卓越课程”对教师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南大学卓越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规定,卓越课程一般由教学经验丰富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承担,采取小班授课的方式,单班学生人数为30人左右。要求教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营造开放、协作、自主的学习氛围和批判性学习环境。
协同创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多年来,学校重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搭建了以1个国家级和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核心的高水平校内实践创新平台,为培养拔尖型创新人才提供坚实保障。目前学校已有两批6个专业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采用“3+1”四年制分段统筹培养模式,其中第3—4学年主要进行专业学习和参与工程实践,并完成以企业项目为背景的本科毕业作业。
目前,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已与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对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学校每年划拨专项经费50万元,用于学生实习阶段的交通住宿以及人身安全保险等。
“卓越计划”提升教学能力
为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整体推进学校教学水平,江南大学于2010年成立教师卓越中心。学校每年定期从40岁以下且进校不满5年的青年教师中遴选部分参加现场教学会讲活动,分文科、理工科进行评比,相关专业的“教学专家”给青年教师做示范教学,采集编辑的“教学会讲”视频在学校“卓越资源网”发布。
“教学会讲”活动,为青年教师的“教学卓越”提供一个展示、观摩、分享、反思、提升的平台。“潜能教师卓越计划”,为有意愿提升教学能力的教师提供“一对一”、“多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方式。通过微格教学设计、专家会诊、教学训练等个性化的培训课程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积累反思以达到调整提升最终创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