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当媒体报道22岁的本科生刘路攻克了世界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被母校中南大学聘为研究员(相当于正教授),发给奖金100万元时,广大读者的目光纷纷投向岳麓山脚下的中南大学,想要知道:这所3校合并仅10年的学校,怎么会有这么好的运气,“捡到”了这么一位“天才学生”?
这一现象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偶然中的必然。
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说,我们学校首先注重的是人,核心是学生和教师,有了人就有了方向,通过人来实现学科。刘路能攻克世界难题,就是源于他发自内心地热爱数学。我们强调:应该是学科围着人转,而不是相反。
数学院院长刘在明教授说,数学院考虑学生的兴趣,第一个学期上大通课,把数学、应用数学等都纳入,一年以后再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这样能帮助他们认知自己。刘路大一进校那年,申请高等代数免修,我们的老师拿出一份卷子,他做了90多分,学院就同意他免修了。像他这样会自学的学生还有几个,我们希望能多出这样的学生。
刘路矢口否认自己是天才。他说自己从小就爱好数学,初三读完了《古今数学思想集》的前两册,后来又尝试阅读全英文的数学书籍。进入中南大学以后,非常满意学校允许自学的宽松的学习环境,正是这种氛围催出了他的“灵光一现”,拿下了“西塔潘猜想”等几项成果。
中南大学历来有破格用人的传统。著名数学家侯振挺院士,上世纪80年代发明“侯氏定理”,从助教直接被聘为教授。一位宁波工人,因发表了一篇论文而被中南大学直聘为副教授。所以,土木工程学院助教魏标、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杨迎泽等年轻教师,对刘路获聘、获奖的事,“不太震动,因为我们都有自己的学术目标。学校给我们年轻人创造成长的条件,35岁以前都可自由申请科研经费5万-10万元。由此,青年教师们都很有积极性,自觉自愿承担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
刚刚开过职工代表大会,中南大学通过了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即实行事业编制和非事业编制双向选择,分配制度、职称评定都跟着走。学校的目标是:“到2020年,力争汇聚50名左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主导人才,引进与培养300名左右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中青年学科领军人才,支持1000名左右40岁以下、支撑学校未来发展的青年骨干人才。”
青年教师们都说,他们是赶上好时代了。“刘路只不过是先走了一步而已,不值得大惊小怪。”(记者 韩小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