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专访:我们喜欢立体丰富的学生
题记:《求学考研》“复试体验计划”活动的第二站为外交学院(招生办),本刊特别邀请了外交学院的张翠珍和万霞老师,请她们为广大考研学子回顾复试,畅谈读研,她们希望看到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学生,因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多面的自我,才能更好地追求生活和工作学习的平衡”。
又是一年复试时,当你专注的仅仅是研究生复试的时候,你会忽视除了复试本身之外的更重要的东西。研究生学习意味着一段新的学习历程,而在你进入的前一阶段,你都做了什么准备,是怎样的一种学习状态?正如外交学院经济系张翠珍老师所言,我们喜欢的是学生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即将迈入研究生的你,若是在本科已然有了这样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相信你会无往不胜。
“读书是最宝贵的生活方式”
《求学·考研》:很多同学认为,考研复试和笔试差不多,只要学好复试参考书目就可以了,您对此有何看法?
张翠珍: 我不同意以上看法,我认为应该将读书作为生活的一种习惯,而不是只局限于复试的这些参考书目。不管是学什么专业,这都是很重要的。
只有在兴趣中慢慢地拓展学习,才能在读书中去看不同的人生,丰富自己的学识和生活。不管是理工科还是文科,都要树立一个爱读书的学习习惯,正如古龙所说的,一个爱笑的女子不会运气太差。同理,一个爱读书的人不会差到哪里去,只会越来越好。读书中有不同的人生,而不是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让读书成为一种人生的生活方式,这才是我们考研、生活,最宝贵的一种方式。
《求学·考研》:那么复试在考查专业知识之外,是否还会考查学生的其他方面?能否具体说明?
张翠珍:我们在复试时除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还会考查学生的某些特性和爱好。
我们有一个观点,就是一个人的兴趣和思维不能由上学来单线决定。教育能改变一个人,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动态的学习中,社会也会比较有活力。这是相互影响的,一个人的特别之处不是躯壳的美丑,而是对社会的贡献是大是小,在于头脑,因为思想是可以传承的。
我们喜欢丰富立体的学生。一个人需要丰富自己的生活,要分清楚生活的现实和理想。要有一个追求生活的自我和一个理想的自我。工作、学习是人生的一部分,理想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希望看到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学生,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多面的自我,多角色的自我,才能更好地追求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平衡。
《求学·考研》:复试时,您看重学生的笔试分数吗?如果一位学生的笔试成绩很高,但面试时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您会招收这样的学生吗?如果一位学生的笔试成绩排名靠后,但面试表现突出,你又如何看待?
张翠珍:这里涉及到一个招收学生的程序问题,有时候不是导师想招怎样的学生就能招到怎样的学生。对于笔试分数,因为涉及到专业和政治英语(论坛)等各个方面,考试分数高的话,有很多因素,基础好,考试状态好,考试能力强,这都表明学生在某一方面很突出,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面试中,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反应能力,当我们丢给学生一些问题,希望他会关注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背书本上的东西,脑子里只有书本上的条框。
如果面试时表现不好,对于录取是要权衡一下的:为什么面试不好?这些多方面的原因需要考虑进去,总体而言,录取需要结合面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因此在准备的时候,不要因为自己笔试成绩高就不重视面试,或者因为笔试成绩低就妄自菲薄,其实对所有人,对于过了线,都是处于一个新的起跑线上。每一个过程在考研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努力一步步走完,不轻言放弃,才是成熟的处理态度。
“要敢想敢说,放弃功利”
《求学·考研》:作为导师,您在复试时最看重学生哪方面的素质?或者说,什么样的学生更容易得到您的青睐?
张翠珍:作为导师,最想看到的就是学生拥有一种快乐学习的态度。
具体而言,基础扎实,有独立头脑的学生最容易脱颖而出。我们重点考察学生有没有独特的思维,对一个现象是否能进行分析,并能在原有基础知识上表达清楚,逻辑思维能力强。比如我们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就希望他能就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充满自信,不要害怕权威,敢想,并有信心捍卫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学生老师一般是比较欣赏的。
在现实中,很多同学养成了一个顺从的习惯,这是很可怕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质是需要坚持的。不要因为觉得自己知识水平不高,就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养成一种敢想的思维,然后有条理表达,并在此基础上调动自己所学的知识,从而捍卫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学生最受导师们的喜爱,当我看到这样的学生,就会欣喜若狂。
[pagebreak]
《求学·考研》:我们注意到,在复试时很多导师喜欢问学生是否看过专业原著,但目前的情况下,同学们的学习大多只是停留在教材学习方面,您如何看待教材和学科原著?同学们该如何来把握两者?
张翠珍:教材是社会中被认可的、主流的东西,是在社会发展中广为流传并慢慢成为主流认可的思想。但在专业或者社会领域,还会有许多处于非主流状态的书籍存在,这些原汁原味的思想都需要我们去发掘。在这个挖掘过程中,也会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并能开拓自己的专业视野。
《求学·考研》:很多同学在大学期间很少接触原著,或者原著大多比较枯燥,同学们不知道如何去阅读,您对此有什么好的建议?
张翠珍:原著的阅读可以采取一种探寻和顺藤摸瓜的方法。有时候在阅读其他书籍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见到大量对专业经典原著的引用。此时,在兴趣的基础上,我们要弄清楚对原著的引用是如何产生的,因此追查原典时,如果单纯地读书,会比较枯燥,若是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阅读,可以了解出处的来龙去脉,看看他人的引用是否都符合原著语境,从而加深对原著和他人观点的理解 。
阅读原著给我们的就是一个思考的思路,了解历史,对社会现象做出一个合理的评判。比如马克思的《资本论》,你在阅读原著时,即使在今天,你也不得不惊叹他长远而深刻的洞察力。因此我们在现实的学习中,不要放太多的功利心进去,不要每读一本书就企求能从中得到一个具体实在的东西,因为对一本书的理解也需要生活和工作阅历的沉淀。本科时读《资本论》和如今我的重读相比较,就会发现生活给予自己的东西对于阅读原著的重要性。平和快乐的心态和时间的累积是很重要的。
当你放下功利的思想时,往往会得到更多,很少有学了一本书之后会立刻有用的东西,读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放平阅读期待,才能拥有更多的收获。
“轻松上阵,展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
《求学·考研》:面试时有的学生很紧张,甚至在开始时有同学回答的时候答非所问,您对此有何建议?
张翠珍:面试的时候一定不要紧张,大方、放松点,换位思考下,复试老师又不是凶神恶煞的制裁者,大家都是从学生走过来,老师不是要为难学生,而学生应该有强大的自信心,不卑不亢,你是来复试的,又不是要有求于谁。
克服紧张的方法就是自信从容地展现自己,不要带太多功利谄媚的思想。比如在自我介绍这个常设环节中,要简洁立体地表现自己,突出重点讲自己的学业表现,以及在读研究生时想要的方向等。
《求学·考研》:在同学复试时,如果碰到自己不熟悉的问题,或者问题难度超过本人所掌握的知识范畴,您觉得学生该如何来回答这些问题?
张翠珍:每一个人都会碰到自己不熟悉的问题,面试的老师会理解。每一个人侧重点不一样。老师也不会因为你一个两个问题没有回答出来而否定你。因此,复试事前准备需要充分,但是在复试的时候放松心态,平和一点,保持一个恒定的状态,不要让自己的欲望表面化,来复试是希望展现真实的自己,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表现出来,勇于平和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才是重要的。
如果确实对老师所提的问题一点都不知道,可以诚实地说,要求换一个问题。若是了解一点,就把知道的说出来,然后寻求老师的指导和提示。总之,回答问题时需要真诚,不要胡说八道,不懂装懂。
要树立一个观念:出现不会回答的问题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